再生水回用常態化 膜處置路線成新寵
2020-06-11 來自: 山東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045
2020年6月9日,廣州市水務局印發《廣州市再生水價格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再生水費用由再生水營運管理單位直接向再生水用戶收取,價格由設施運營成本、利潤和稅金組成,應以合理補償成本、保持合理比價、低于自來水價格為原則。
據太原市透露,太鋼再生水回供汾河景區工程預計8月底完工,可日供再生水6萬噸。太鋼在水處理系統出水口建設了生態魚監測池,將魚類生活的狀況作為檢驗出水水質的重要指標。
近日,北京市延慶區***再生水回用項目特許經營協議簽訂,***再生水加水站落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延慶還將建成6處再生水加水點,推動園林綠化、市政澆灑用上再生水。
邯鄲市植物園,市政排水管理處東污水處理廠的中水開始入注如意湖,且植物園綠化噴灌系統全部采用再生水,再生水管網與道路、綠化工程同時規劃建設。
諸如此類,再生水又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而在人們環保意識大幅提升的現在,對再生水的認知更加明確,對再生水的利用也更加支持,為水資源再生利用貼上了“常態化”標簽。
日前,***發展改革委在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會上還研究了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方案起草工作,推動構建污水資源化利用“1+N”政策框架體系。這從側面表明,再生水利用會逐步進入規范化軌道。
按照水利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非常規水源利用量超過90億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占到80%以上,效能可觀。據介紹,截至2019年,北京已建成規模以上再生水廠54座,再生水管線達到1877公里,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0.7億立方米。
目前,各地依舊在持續探索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模式,再生水也是***之一。
當然,有待解決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包括再生水回用相管理體系不完善,地理位置的制約明顯,再生水利用標準缺乏,供水模式等。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國再生水利用起步晚是事實,發展快也是事實,再生水廠和管網建設和完善都在循序漸進地穩步進行,回用網絡的形成只是時間問題。
況且,在政策支持下,這個時間還會大大提前。重視生態經濟,重視水資源回用,重視節水節能,都將為再生水利用產業鋪出一條康莊大道。不過,也不能忽視一個重要前提——再生水回用技術。
目前,我國常用的生物處理技術、物化處理技術、膜處理技術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如何根據各地復雜的水文條件和水污染情況,再生水回用需求,經濟承擔能力等因素進行選擇,就是另一回事了。
值得說的一點是,膜生物反應器(MBR)現在是市場的“寵兒”,這種由膜分離單元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新型水處理技術,將成為水處理行業重要發展路線。
技術裝備